在波隆那以圖像說世界語的臺灣繪本創作者

2023-04-01

每年春天在義大利舉辦的波隆那童書展(Bologna Children's Book Fair),對國際童書從業人士而言,已是殿堂級的存在,尤其是自1967年開辦、向全世界徵件海選的插畫展,更是各國插畫家的修練場和機會之地。臺灣直到1989年才出現首位入選者,近幾年在波隆那童書展中,無論是入選插畫展、插畫大獎或是書展中的重要焦點--拉加茲獎(BolognaRagazzi Award),都有亮眼的表現。


波隆那插畫展

徵件資格不限是否已經出版成書,每位參選者一律只能拿出五張畫上場較量。臺灣插畫家參與波隆那插畫展的成績於2019年達到高峰,這一年,全世界有近3000位插畫家參選,最後的76位入選者中,有9位來自臺灣。

黃一文在2021、2022年連兩屆入選波隆那插畫展,都是製作中的繪本,分別為《從前從前,火車來到小島》與《動物園的祕密》。

前者尤其令人印象深刻,騰空渡海而來、闖入小島的蒸汽火車意象貫穿全書,在不同的畫面上貫穿校園、貫穿人民的口與耳、貫穿家園,象徵外來專制政權的橫行霸道,控制思想言論,迫害人身自由。充滿手勁的鉛筆碳黑在畫中佔比頗高,簡直像是要將這段歷史記憶深深拓印,乃至刻入人心,為何要這麼做?或許故事的最後一句可以為讀者解惑:「如果我們的心一不注意,『偉大』的火車會再回來的」。

《從前從前,火車來到小島》以「人權」為主題,雖然奠基於臺灣歷史,但是圖像敘事的力道十足,可超越時間的隔閡,為過往的犧牲安魂,超越語言的隔閡,向世界發聲。


波隆那書展之SM基金會國際插畫大獎

由於波隆那插畫展並沒有評比名次,雖然入選已屬不易,但長久以來只有「展」而沒有「獎」,自2009年起,在西班牙SM基金會的贊助之下,每年會從參與波隆那插畫展的作品中,選出一位三十五歲以下的得獎者,由SM基金會頒贈獎金,並提供繪本出版機會;翌年出版後,也會在書展中設置一獨立展區展出繪本新作原畫。此獎的設立不僅挖掘出插畫界的潛力新星,也讓得獎者連續兩年獲得國際注目。

卓霈欣以「樹冠羞避」為題完成的五張圖在2021年榮獲該年度大獎,是繼鄒駿昇於2011年獲獎後,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臺灣插畫家。翌年出版的《漁夫和他的靈魂》靈感來自王爾德的童話,應故事情節所需,全書圖像傍海而生,但主色調完全不見海水正藍,而是綿延不絕、各種色階的綠,且不是鮮嫩滋長的綠,是潮濕、神祕、古老、絮語不斷的綠。此外,角色設計亦完全跳脫既有的窠臼,諸如人魚的胸前不刻意遮掩,看似反派的角色也不以醜化做出批判,留給 讀者更自由的解讀空間。

「靈魂對我來說有什麼用處呢?」是漁夫在書中反覆說的話,亦是故事向讀者投擲的提問;卓霈欣的每一張圖彷彿都有霧氣氤氳,近似無聲也迷離,不啻也是對此大哉問的回應。


拉加茲獎

拉加茲獎與前兩項的不同之處在於不能只提交五張圖,必須提交已成書的作品。此獎目前設有六個類別:故事類、非故事類、漫畫類、新秀獎、新興地區出版社獎,以及每年不同的特別主題獎,如身心障礙、藝術、詩,今年則是攝影。

此獎開辦於1966年,孫心瑜在2015年以《北京遊》拿下非故事類佳作,是臺灣躋身此獎的第一人;最初登上拉加茲單一類首獎,則是在2020年,該年漫畫類初設立,阿尼默便以《小輓》拿下首獎。翌年,阿尼默的臺語詩繪本《情批》,又在特別主題獎中得到佳作,同年,林廉恩也以《Home》拿下故事類首獎,故事作為繪本的精魄,能夠得到故事類首獎,意義非凡。

《Home》以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紙材,拼貼出一幅幅臺灣日常街景與壯麗大景,視角轉換行雲流水,時而帶讀者潛入市井巷弄,時而以空拍的角度俯瞰,讓讀者飛昇飽覽美景。此書不僅表現字面意義上的「家園」--個人的住居、所屬的國家,也在畫中埋藏「鳥」的故事支線,細膩傳達出超越國界和文化差異都能理解的情感。要在全球數千本作品中脫穎而出萬般不易,透過《Home》,我們的在地風景感動國際,繪本圖像宛如化解隔閡的世界語。


波隆那童書展與插畫展鼓勵創新、海納多元,即使開辦一甲子,仍持續開展新項目,作為培育新一代創作者的沃土。例如,去年首次公布拉加茲獎的好書精選書單(The BRAW Amazing Bookshelf),並在展場中特別陳列,皆是與拉加茲獎僅一步之差的遺珠。一連兩年,臺灣各有五本作品入選,分別為《什麼將把你帶走》、《牟吉》、《姐姐的空房子》、《今天》、《餃子十兄弟》,以及《假裝是魚》、《Somewhere好地方》、《捉迷藏》、《冷不防》、《他們的眼睛》。


今年正逢伊塔羅.卡爾維諾百歲冥誕,書展也以其作品作為命題文本,邀集全球插畫家投畫參選,從超過五百件作品選出三十件,在書展期間舉辦特展,臺灣有兩位插畫家Mori三木森、張梓鈞入選。

文藝看似纖弱,在大疫與戰禍的年代,插畫又有何用?或許今年波隆那書展以插畫邀請世人重讀卡爾維諾有玄機可參,卡爾維諾在《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》說:「每當人性看來註定淪於沉重……我必須改變策略,採取不一樣的角度,以不同的邏輯,新穎的認知和鑑定方法來看待世界。」

大師所指雖是文學,但圖像語言意象飽滿而開放,也許會是世人的第三隻眼。 


*本文原刊載於誠品書店《提案 on the desk》vol. 110 

© 2022 Higo Wu 版權所有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